醫藥翻譯網

搜索:
中醫翻譯
中醫翻譯

中國傳統醫學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前,中醫藥正在逐步被西方世界所認知,為了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使西方人民接受中醫藥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我們迫切需要把中醫藥知識全麵、正確地介紹到西方去,讓中醫藥逐步融入西方主流醫學,為世界人民的醫療保健服務.同時,中醫藥作為一項產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也應逐步打入西方市場,在世界醫療保健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中醫翻譯研究

關鍵詞:中醫翻譯 中藥翻譯 中醫翻譯公司 現狀 難點 原則

引言:翻譯作為一種跨語際間的交流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轉換,也不僅僅是翻譯工作者的個人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它受到社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等因素的製約,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翻譯研究走的是一條跨學科移植的途徑。翻譯的終極目的是交際溝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翻譯活動便告失敗。中醫翻譯研究起步較晚,尚處在一個發展的初期。由於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係,有些詞義深奧難懂,翻譯難度大,同時又沒有既定的標準可循,目前,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翻譯作品質量都不高,無法引起英語讀者的普遍關注與興趣,製約了中醫走向世界的步伐。

1、中醫翻譯現狀

1.1譯文存在混亂狀況

翻譯雖重在實踐,但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現行的中醫翻譯活動中,許多譯者往往借助諸如漢英中醫辭典或手冊,加上自已的理解和習慣去釋義和翻譯,而不是按照翻譯學的基本原理和實際要求來再現原文信息。大部份譯者是不懂專業的翻譯家或是懂英語但缺乏翻譯技巧和外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中醫醫生,他們不重視其譯語是否合情(中醫的實際情況),是否合理(翻譯的理論),造成中醫翻譯界存在種種混亂現象。例“氣”在中醫學中最常見的詞,它們有宗氣、元氣、真氣、營氣、衛氣、氣等等。George Soulie de Morant 1839年最早把它翻譯為“energy,現有的辭典有的譯成energy,有的譯成Vital energy,有的譯成“qi”或“chi”。而energy根本無法表達中醫“氣”的內函。 “肝開竅於目”有如下譯法:The liver opens into the eyeThe eye is the orifice to the liverThe liver opens to the eye. the eyes as the windows of the liverThe liver has its specific body opening in the eyeThe liver reflected on the eyes.按中醫的原意,“肝開竅於目”就是說肝髒的一些生理和病理變化在眼睛上有所反映,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眼睛變化對肝髒做出診斷。除此之外,還有多種譯法,其混亂程度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譯本叫非中文讀者怎樣讀懂。

1.2中外翻譯趨勢:

目前中醫翻譯多采用西醫化的翻譯方法,也就是說翻譯中醫時選用西醫專用詞語。而西醫英語多來源於拉丁和希臘語的詞素,這樣的譯作也隻有西醫專業人士才能看懂,至於那些沒學過拉丁和希臘文的廣大人士,也是看不懂的。這樣中醫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也就有了難度。中醫翻譯西醫化之所以會成為現今的翻譯主流有如下原因:(1)早期西醫傳入中國時,中醫幾千年來的“獨尊”地位便遭到了嚴重的挑戰,由於科學性不強,又受到本國政府的歧視和限製,對中醫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這嚴峻時期,為了證明中醫學的科學性,中醫界的一些人著書之說時便大量使用西醫概念和理論解釋中醫,“傷寒”便是典型一例。(2)是我們閉關鎖國已久,一旦門戶開放,中醫也就極想衝出國門,盡快在世界醫學聖殿上占有一席之地,倉促上陣。采用了短、平、快的方式進軍世界。(3)采用西醫化翻譯法至少在西醫領域的部分人士中容易接受中醫,他們也樂於用此方法來吸收和傳播中醫知識及進行中醫治病。這種作法在於能盡快打開“缺口”,通過此缺口達到推廣的效果。(4)西醫化譯法似乎已被固定下來並沿用,多數譯者或是沒有覺察到它的不足,或根本不想改變它,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西醫化的翻譯法有其積極作用,但西醫化的翻譯確確實實也存在問題。①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係,各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因此中醫的許多專有名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詞,硬套就會產生歧義。如把“五髒六腑”譯為“five solid organs and six hollow organs”,根本無法表達中醫五髒六腑的內涵。②中醫是一門完整的科學學科,有自已的獨特的語言特點和風格,失去其語言特點,就失去其內涵,如“失笑散”被譯作Powder For lost smile(見《美國中醫學院學報》)Vo1.7No.1-21989年。根據《醫方發揮》對“失笑散”的解釋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陳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於不覺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聲而笑,故名“失笑散”。這裏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失笑”實為“得笑”。③一門學科(或是理論)的產生需要一個漫長的曆史才能為人們所接受。西醫當時進入中國時並沒有因怕中國人不接受而采用中醫專用術語來翻譯,比如:中醫的“疳積”相對應的西醫病名是“小兒營養不良”、就是英語的“infantile malnutrition.西醫傳入中國時並不采用“疳積”代替“infantile malnutrilion.④中醫如果失去自已的語言特點,一味迎合,忘掉了所擔負的文化使命,其結果永遠都是西醫的一個附屬物,永遠無法超出西醫固有的框架,將不是以一個完整的獨特的醫學學科進入世界。如把中醫的“春瘟”譯為“epidemic meningitis”。這就失去“春瘟”原詞中季節的含義,這種病是每年春季的多發病,故應譯為“spring warmth”為好。⑤中醫翻譯西醫化的翻譯法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中醫走向世界不利。如前麵所提到的“氣”譯成“energy”,“energy”的英文意思是“能量”,根本不能用來解釋諸如邪氣、濁氣、氣喘,疝氣等概念,但因為它是現成的,也就照抄不誤了。⑥翻譯不應該隻是學術的問題,更應該保留民族的文化內涵。中醫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文化結晶,她是一門獨立的完整的科學學科,必須保持她語言特色和風格,進一步發揚光大,我們無權使她變得支離破碎,變成一個大雜燴。請看法國為什第要封殺“E-mail”一詞,我們知識“E-mail”一詞已被全世界廣泛接受並普及,但法國文化部指出:禁止法國的一切政府部門,文件,出版物或網站使用“E-mail”一詞,相應的“電子郵件”之義改用法語中的合成詞“Courriel”來表達,並解釋說“Courriel”一詞的發音非常具有法國特色,可以喚起民族的自豪感。

2、中醫英譯的難點

當然中醫英譯是一種非常艱苦再創作的勞動,其難點相當大。

2.1醫哲交融:中醫理論建立在中國古代哲術,尤其是道家理論的基礎上,大量的哲學用語進入了中醫語言,有些名詞術語帶有很濃的哲學色彩,如:陰陽、五行、精神、元氣、氣化等,這些術語在英語中極難找到對應詞(李照國.1997.3)。

2.2中西混雜;相互套用

西醫傳入中國時,中國的一些翻譯人員借用了與之含義並不相同的大量中醫術語,致使一些意義並不相同的中西醫概念具有相同的語言外殼,如中醫的“脾”不同於西醫的“脾”,中醫的“傷寒”不同於西醫的“傷寒”。它們在概念和病理上都不相同。中西醫結合研究也使得中醫的語言,理論出現中西醫混雜的局麵。

2.3中西醫術語的不可比性:

中醫與西醫是處在兩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醫學科學,深深地打下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中醫是以陰陽五行等抽象概念為思維,西醫是以解剖、細胞、組織等進行具體分析為思維。雖然中西醫都是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醫學體係,但二者無論是基本理論還是在診斷治療方麵都有很多不同之外。中醫的理論體係是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和髒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治療特點。因此,中醫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認識與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大不相同的。如“肝生於左,肺生於右”這一術語,“肝”實際上是肝氣,是指具有生發疏泄功能,稟受東方之氣的“肝”,而不是西醫實質性器官的肝(liver)。也就是說中醫的心、肝、脾、腎不僅是一個解剖概念,而且是一個功能概念。翻譯中硬用西醫的某一個術語來套用中醫術語是不妥的。

2.4中醫術語規範性差:

中醫的基本理論形成年代久遠,當時語言文學不夠發達,古代中醫教育多為口傳心授,各承其師,各學派之間交流甚少,信息閉塞,使得中醫文獻中的術語零落混亂,不夠規範,缺乏統一性,一詞多義,多詞一義等現象不少。一種疾病、一味藥物、一個症狀有多種名稱。如“帶狀皰疹”,在有的文獻中稱為“纏腰火丹”或“蛇串瘡”。“陰挺”的其它名稱還有陰說、陰痔、茄子疾、子宮不收等。

2.5中醫理論與語言的不變性。自《黃帝內經》問世以來,中醫學從理論到語言都被欽定了,千百年過去了,中醫理論與語言一直沿用至今,缺乏明顯變化,而漢語作為一個整體卻處在變化之中,從而影響到中醫語言,結果使得不少中醫用語愈來愈顯得含義模糊,難以把握。

3 中醫英譯的原則

3.1重醫薄文,突出“信”度

中醫翻譯首先要向讀者傳達的應當是中國古老的醫學科學知識,而不是文學或哲學知識。所以,譯者不必為放棄原文修辭手段而惋惜。翻譯時,譯者應遵實事求是的原則,是什麽就譯什麽,不要搞文字遊戲。有效就是有效,顯效就是顯效,無效就是無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有這麽一句話“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這裏的“賊風”無非是指引人傷風感冒的致病因素。譯成現成的科學術語pathogen就行,不必硬譯為thief wind(李照國1997.18)。“我們總是習慣於一再重複古人的各種語言,而它們原來的含義跟後來附加在它們身上的含義都絕然不同。”(歌德)

3.2能中不西

中醫的語言、理論存在著中西醫混雜的現象,但是,在中醫翻譯中保持中醫特色,譯出中醫的味道來,對弘揚中國傳統醫學十分重要。由於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有些在中國人看來十分平常的東西,在西方人看來卻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如:食物有寒熱溫涼的屬性;口渴喜飲與不喜飲等都是中國所特有的。其次,一些中醫學特有術語,如:陰陽、氣血、表裏、寒熱、虛實等,這些詞是中醫核心內容之一,出現頻率甚高。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內涵。在譯作中要體現出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思維模式,把他們譯為“yinyang”、“qi and blood”等為好。

3.3 保持中醫語言特色

中醫語言因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心理學、天文學、氣象學、邏輯學、養生學以及文化、宗教的影響,包括了這些學科的內容,產生了許多抽象的概念,使得一些中醫術語除了專業性外,還具有隱喻的形象。這些隱喻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國人接受中醫理論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它們反映了可以認知的現實環境,又反映了具體的社會觀念。保健的觀念越與個體有關,越能為全社會所接受。在翻譯中醫典籍時,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再現其原文信息和內心感受形象,就不能忽略中醫用語的社會和生活關聯性。又如“木克土”是指肝髒病複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常被譯為“The liver restricts the spleen”(肝克脾),這一譯法沒有保留五行隱喻的含議,而且五行跟五髒的關係也沒有體現出來,故譯成“Wood restricts earth”為妥。

3.4能同不異

由於曆史原因形成了中醫學的流派從多,即各家中學說相左,以及同一語義的名詞術語采用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1)子宮——女子胞、胞宮、子處;(2)肛門——後陰、穀道;(3)風邪——邪風、虛邪賊風、賊風等,往往是異詞同義。這種現象導致翻譯的困難,也使得讀者無所適從,達不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首先應準確把握原語的含義,然後在譯入語中盡可能用同一詞素或同一詞組表示相同的或相近的中醫術語。如:(1)均譯為uterus;(2)譯為anus;(3)譯為pathogen。這樣也更符合科技英語的習慣與規範。同樣地,對於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組也應盡量使用同一譯法,如:“脾虛”、“脾胃虛弱”、“脾胃不足”一律譯為“spleen deficiency(李燦東.2001.39)

3.5 保持中醫名詞術語概念的民族性

中西醫是兩門不同的醫學科學,各自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深深打下了民族的文化烙印,兩者進化論是基本理論還是診斷治療都不同,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認識也不同,思維層次也不同,因此,中醫理論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語。如“氣”,“陰陽”,“推拿”,“太陽”等等,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內涵。這類特有概念采用音譯法為妥,譯為“qi”,“yinyang”,“tuina”,“taiyang”等等。

結語:

中醫英語翻譯研究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級階段,中醫譯本中出現種種混亂現象,主要是沒有形成一個共識的翻譯理論和翻譯原則,探索其翻譯理論和原則是當前急迫的任務,也是中醫譯本能否被非中文人士所接受的關鍵,中醫走向世界的步伐取決於中醫翻譯的質量,在中醫翻譯活動中,始終要把讀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餘論:

由於中西醫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深深地打下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很多名詞術語表麵上是相同的,但內涵不同。有的譯者認為中醫的心、肝、脾、肺、腎不能譯成西醫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原因是它們不光是一個解剖概念,而更多的卻是功能概念,主張一概音譯為XinGanPiFeiShen…,有利保持中醫的特色,類似還有陰陽五行等等。是不是大量的中醫專門術語都采用音譯,那些可采用音譯?中醫語言中的隱喻特點很多,如“木克土”是指肝髒病複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如譯成The liver restricts the spleen,就沒有保留原來五行隱喻的含義,而且五行跟五髒的關係也沒有被體現出來,故有譯者主張譯成 Wood restricts earth,隱喻在中醫語言中廣泛被使用,是不是都可采用“直譯”法?



本文關鍵字:中醫翻譯  深圳中醫翻譯  中醫翻譯公司  中藥翻譯  
SCI論文學術翻譯服務SCI論文翻譯 醫藥翻譯相關文件下載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 2013-2015 醫學翻譯-醫藥翻譯-醫學翻譯--醫藥翻譯網  粵ICP備05051533號  安全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