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医翻译
中医翻译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中医药正在逐步被西方世界所认知,为了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使西方人民接受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我们迫切需要把中医药知识全面、正确地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医药逐步融入西方主流医学,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中医药作为一项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也应逐步打入西方市场,在世界医疗保健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中医翻译研究

关键词:中医翻译 中药翻译 中医翻译公司 现状 难点 原则

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也不仅仅是翻译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它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制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走的是一条跨学科移植的途径。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际沟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翻译活动便告失败。中医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些词义深奥难懂,翻译难度大,同时又没有既定的标准可循,目前,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翻译作品质量都不高,无法引起英语读者的普遍关注与兴趣,制约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

1、中医翻译现状

1.1译文存在混乱状况

翻译虽重在实践,但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现行的中医翻译活动中,许多译者往往借助诸如汉英中医辞典或手册,加上自已的理解和习惯去释义和翻译,而不是按照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要求来再现原文信息。大部份译者是不懂专业的翻译家或是懂英语但缺乏翻译技巧和外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医医生,他们不重视其译语是否合情(中医的实际情况),是否合理(翻译的理论),造成中医翻译界存在种种混乱现象。例“气”在中医学中最常见的词,它们有宗气、元气、真气、营气、卫气、气等等。George Soulie de Morant 1839年最早把它翻译为“energy,现有的辞典有的译成energy,有的译成Vital energy,有的译成“qi”或“chi”。而energy根本无法表达中医“气”的内函。 “肝开窍于目”有如下译法:The liver opens into the eyeThe eye is the orifice to the liverThe liver opens to the eye. the eyes as the windows of the liverThe liver has its specific body opening in the eyeThe liver reflected on the eyes.按中医的原意,“肝开窍于目”就是说肝脏的一些生理和病理变化在眼睛上有所反映,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眼睛变化对肝脏做出诊断。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译法,其混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译本叫非中文读者怎样读懂。

1.2中外翻译趋势:

目前中医翻译多采用西医化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翻译中医时选用西医专用词语。而西医英语多来源于拉丁和希腊语的词素,这样的译作也只有西医专业人士才能看懂,至于那些没学过拉丁和希腊文的广大人士,也是看不懂的。这样中医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有了难度。中医翻译西医化之所以会成为现今的翻译主流有如下原因:(1)早期西医传入中国时,中医几千年来的“独尊”地位便遭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科学性不强,又受到本国政府的歧视和限制,对中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严峻时期,为了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界的一些人著书之说时便大量使用西医概念和理论解释中医,“伤寒”便是典型一例。(2)是我们闭关锁国已久,一旦门户开放,中医也就极想冲出国门,尽快在世界医学圣殿上占有一席之地,仓促上阵。采用了短、平、快的方式进军世界。(3)采用西医化翻译法至少在西医领域的部分人士中容易接受中医,他们也乐于用此方法来吸收和传播中医知识及进行中医治病。这种作法在于能尽快打开“缺口”,通过此缺口达到推广的效果。(4)西医化译法似乎已被固定下来并沿用,多数译者或是没有觉察到它的不足,或根本不想改变它,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西医化的翻译法有其积极作用,但西医化的翻译确确实实也存在问题。①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各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的许多专有名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硬套就会产生歧义。如把“五脏六腑”译为“five solid organs and six hollow organs”,根本无法表达中医五脏六腑的内涵。②中医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学科,有自已的独特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失去其语言特点,就失去其内涵,如“失笑散”被译作Powder For lost smile(见《美国中医学院学报》)Vo1.7No.1-21989年。根据《医方发挥》对“失笑散”的解释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失笑”实为“得笑”。③一门学科(或是理论)的产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西医当时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因怕中国人不接受而采用中医专用术语来翻译,比如:中医的“疳积”相对应的西医病名是“小儿营养不良”、就是英语的“infantile malnutrition.西医传入中国时并不采用“疳积”代替“infantile malnutrilion.④中医如果失去自已的语言特点,一味迎合,忘掉了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其结果永远都是西医的一个附属物,永远无法超出西医固有的框架,将不是以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医学学科进入世界。如把中医的“春瘟”译为“epidemic meningitis”。这就失去“春瘟”原词中季节的含义,这种病是每年春季的多发病,故应译为“spring warmth”为好。⑤中医翻译西医化的翻译法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中医走向世界不利。如前面所提到的“气”译成“energy”,“energy”的英文意思是“能量”,根本不能用来解释诸如邪气、浊气、气喘,疝气等概念,但因为它是现成的,也就照抄不误了。⑥翻译不应该只是学术的问题,更应该保留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结晶,她是一门独立的完整的科学学科,必须保持她语言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无权使她变得支离破碎,变成一个大杂烩。请看法国为什第要封杀“E-mail”一词,我们知识“E-mail”一词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并普及,但法国文化部指出:禁止法国的一切政府部门,文件,出版物或网站使用“E-mail”一词,相应的“电子邮件”之义改用法语中的合成词“Courriel”来表达,并解释说“Courriel”一词的发音非常具有法国特色,可以唤起民族的自豪感。

2、中医英译的难点

当然中医英译是一种非常艰苦再创作的劳动,其难点相当大。

2.1医哲交融:中医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术,尤其是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哲学用语进入了中医语言,有些名词术语带有很浓的哲学色彩,如:阴阳、五行、精神、元气、气化等,这些术语在英语中极难找到对应词(李照国.1997.3)。

2.2中西混杂;相互套用

西医传入中国时,中国的一些翻译人员借用了与之含义并不相同的大量中医术语,致使一些意义并不相同的中西医概念具有相同的语言外壳,如中医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中医的“伤寒”不同于西医的“伤寒”。它们在概念和病理上都不相同。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使得中医的语言,理论出现中西医混杂的局面。

2.3中西医术语的不可比性:

中医与西医是处在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医学科学,深深地打下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中医是以阴阳五行等抽象概念为思维,西医是以解剖、细胞、组织等进行具体分析为思维。虽然中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学体系,但二者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外。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因此,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与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如“肝生于左,肺生于右”这一术语,“肝”实际上是肝气,是指具有生发疏泄功能,禀受东方之气的“肝”,而不是西医实质性器官的肝(liver)。也就是说中医的心、肝、脾、肾不仅是一个解剖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概念。翻译中硬用西医的某一个术语来套用中医术语是不妥的。

2.4中医术语规范性差:

中医的基本理论形成年代久远,当时语言文学不够发达,古代中医教育多为口传心授,各承其师,各学派之间交流甚少,信息闭塞,使得中医文献中的术语零落混乱,不够规范,缺乏统一性,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等现象不少。一种疾病、一味药物、一个症状有多种名称。如“带状疱疹”,在有的文献中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阴挺”的其它名称还有阴说、阴痔、茄子疾、子宫不收等。

2.5中医理论与语言的不变性。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学从理论到语言都被钦定了,千百年过去了,中医理论与语言一直沿用至今,缺乏明显变化,而汉语作为一个整体却处在变化之中,从而影响到中医语言,结果使得不少中医用语愈来愈显得含义模糊,难以把握。

3 中医英译的原则

3.1重医薄文,突出“信”度

中医翻译首先要向读者传达的应当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而不是文学或哲学知识。所以,译者不必为放弃原文修辞手段而惋惜。翻译时,译者应遵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就译什么,不要搞文字游戏。有效就是有效,显效就是显效,无效就是无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这里的“贼风”无非是指引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译成现成的科学术语pathogen就行,不必硬译为thief wind(李照国1997.18)。“我们总是习惯于一再重复古人的各种语言,而它们原来的含义跟后来附加在它们身上的含义都绝然不同。”(歌德)

3.2能中不西

中医的语言、理论存在着中西医混杂的现象,但是,在中医翻译中保持中医特色,译出中医的味道来,对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要。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在中国人看来十分平常的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却是十分难以理解的。如:食物有寒热温凉的属性;口渴喜饮与不喜饮等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其次,一些中医学特有术语,如:阴阳、气血、表里、寒热、虚实等,这些词是中医核心内容之一,出现频率甚高。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在译作中要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模式,把他们译为“yinyang”、“qi and blood”等为好。

3.3 保持中医语言特色

中医语言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包括了这些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许多抽象的概念,使得一些中医术语除了专业性外,还具有隐喻的形象。这些隐喻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人接受中医理论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们反映了可以认知的现实环境,又反映了具体的社会观念。保健的观念越与个体有关,越能为全社会所接受。在翻译中医典籍时,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原文信息和内心感受形象,就不能忽略中医用语的社会和生活关联性。又如“木克土”是指肝脏病复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常被译为“The liver restricts the spleen”(肝克脾),这一译法没有保留五行隐喻的含议,而且五行跟五脏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出来,故译成“Wood restricts earth”为妥。

3.4能同不异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中医学的流派从多,即各家中学说相左,以及同一语义的名词术语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1)子宫——女子胞、胞宫、子处;(2)肛门——后阴、谷道;(3)风邪——邪风、虚邪贼风、贼风等,往往是异词同义。这种现象导致翻译的困难,也使得读者无所适从,达不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准确把握原语的含义,然后在译入语中尽可能用同一词素或同一词组表示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医术语。如:(1)均译为uterus;(2)译为anus;(3)译为pathogen。这样也更符合科技英语的习惯与规范。同样地,对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也应尽量使用同一译法,如:“脾虚”、“脾胃虚弱”、“脾胃不足”一律译为“spleen deficiency(李灿东.2001.39)

3.5 保持中医名词术语概念的民族性

中西医是两门不同的医学科学,各自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深深打下了民族的文化烙印,两者进化论是基本理论还是诊断治疗都不同,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也不同,思维层次也不同,因此,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推拿”,“太阳”等等,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这类特有概念采用音译法为妥,译为“qi”,“yinyang”,“tuina”,“taiyang”等等。

结语:

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起步较晚,现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医译本中出现种种混乱现象,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共识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探索其翻译理论和原则是当前急迫的任务,也是中医译本能否被非中文人士所接受的关键,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取决于中医翻译的质量,在中医翻译活动中,始终要把读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余论:

由于中西医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深深地打下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很多名词术语表面上是相同的,但内涵不同。有的译者认为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不能译成西医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原因是它们不光是一个解剖概念,而更多的却是功能概念,主张一概音译为XinGanPiFeiShen…,有利保持中医的特色,类似还有阴阳五行等等。是不是大量的中医专门术语都采用音译,那些可采用音译?中医语言中的隐喻特点很多,如“木克土”是指肝脏病复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如译成The liver restricts the spleen,就没有保留原来五行隐喻的含义,而且五行跟五脏的关系也没有被体现出来,故有译者主张译成 Wood restricts earth,隐喻在中医语言中广泛被使用,是不是都可采用“直译”法?



本文关键字:中医翻译  深圳中医翻译  中医翻译公司  中药翻译  
SCI论文学术翻译服务SCI论文翻译 医药翻译相关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04-2016 医药翻译网  粤ICP备12083306号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