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医学翻译,医疗工作者为何总是跟患者沟而不通

作者:医药翻译   日期:2016-12-20   

  什么是沟通?有的医疗工作者说,我们一直都在与患者“沟通”:他们问我们什么,我们都回答了;手术前,我们和病人家属谈话了;住院中,我们经常去交待病情......这还不算沟通吗?但是,我们还应该反问一下,医生所认为的“沟通”,对方是否能够准确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医患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呢!也许,我们应该明确病人到医院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患者的目的是寻医问药,找医生解决他身上的病痛。“寻”和“问”是患者的在沟通时的主要目的。没有病人到医院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找医生打架不是吗?

  医生的职责随着病人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救死扶伤”成为赋予医生的最终使命,白衣天使成为了对医护人员最高的谓称。这在20年前还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病人和医生地位的理解也开始出现了变化。很多人认为,病人去到医院不再是求医问药,而是进行消费。医生不再是救死扶伤,而是“挣饭钱”。

  其实,医生应该认识到,告知并不是等于沟通。在医疗活动中,医生与病人及家属谈话很常见。在填写之情同意书等事宜中,医生的确告知了很多,但病人及家属的理解的却并不多。这种“没有完全理解”,就是各种医疗纠纷中医生认为已经告知,而病人认为“我不知道”现象的根源。

  国外的调查表明,良好的沟通是取的病人和家属配合的关键因素,好的沟通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化。病人了解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及手段,可以提高病人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更多的收集有效信息,可以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经济背景,有利于更合理安排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忽视沟通的细节,如医患双方对话时,医生坐着而患者及家属站着;医生以一种轻视的口气说出“你不懂....”或者“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等这种行为和语言会伤害病人及家属的自尊心。它们初来就医时,面对这样的现象敢怒而不敢言。而这种医患关系不仅表现出信息的不对称,也是人格的不对称。

  一些发达国家在培养医生的过程中,专门设有沟通技巧培训课程。如当患者站着时,医生不可以坐着;和小患者讲话时,医生要蹲下表示尊重;当注视病人时,眼光不能高于病人眼光等;如果这些细节被忽视了,很有可能造成病人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导致病人的不满。可以说,先有尊重才有沟通。

  同时,在医患沟通中,医生一定要态度明确。对于某种治疗手段,医生的建议是主张采用还是不主张采用,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医生必须首先有一个意向,最好让病人或家属做有依据的选择题,在沟通中,沟通的对象最好能够理解医生的表达,同时又能够协助医生做出医疗的决策。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什么渠道进行沟通都很重要。急诊科常常碰到抢救猝死病人的情况,病人一来,马上就会有医生和家属谈话:“你们的家属可能没有希望了”,这种沟通方式必然会让家属反感:“你们还没抢救,怎么上来就说没有希望了呢,这不是推卸责任吗?”所以说,医生必须先行抢救,即使从临床判断抢救过来的希望很渺茫,医生首先也必须照顾患者家属的感受。

  “我在关心着病人”。沟通并非简单的对话。对于一位晚期肿瘤昏迷的病人,家属己经选择了“以减轻病人痛苦为目的”的姑息治疗。此时,医生也许只是在病人的床边转了一下,帮助病人把露在外面的胳膊放到被子里。这个动作就是与病人家属无言的沟通。因为通过这个动作,医生传达给患者家属的信息是:“我在关心着病人。”

  病人去世后,医生走到病人家属身边,轻轻拍拍家属的肩膀,表现出遗憾的心情,然后加上一句:“虽然我们尽力了,但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也为病人的趣去世到难过。”此时,病人家属还会对医生有怨愤之情吗?

  有统计表明,单纯语言交流能达到沟通目的的只有7%,结合语气、语调可以把沟通有效率提高到38%,而用语言和眼神进行沟通却可以实现55%的沟通。这说明,在我们与患者沟通时,要避免用单纯、生冷的语言,而需结合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来增强沟通的效果。

  现阶段提到沟通,很多医护人员就认为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因此,有医生说:“就让病人提要求吧,他说什么我做什么。”这是不正确的。病人找医生开化验单时,如果医生没有坚持原则,势必会把自己放到被动的位置上。病人的化验结果正常与否都可能使医生成为被告。化验结果正常,病人可以告你乱检查。此时如果你说“是你要求的”,他会说“你是大夫还是我是大夫?我只是问问而已”。化验结果异常,病人可以告你不负责任。因为“如果我不要求,你就不会给我检查”。

  医生应当考虑病人的需求

  首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全面为病人考虑,从疾病出发,不多开一个化验单,一种药品。也尽可能不落下任何一个应当进行的检查。当病人提出要求时,我们应但考虑其合理性以及必要性。如果目前不需要,就要和病人做详细的解释。

  沟通的真正目的是让病人及家属了解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了解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可能的效果,风险和费用。同时,医生也需要了解病人及家属对当前疾病的了解。对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等等。双方相互了解后,按照“降阶梯”的思维原则,选择医生认为可行的,对病人有利的,风险相对小的,而病人及家属在心理上,费用上都能接受的资料方案。

上一篇:新选择,医疗翻译?   下一篇:分子诊断,改写医疗?

SCI论文学术翻译服务SCI论文翻译 医药翻译相关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04-2016 医药翻译网  粤ICP备12083306号  安全联盟